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种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发展。今年36岁的石柱县鱼池镇金竹村村民罗继福就是其中一位。他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办起了泥鳅养殖场,不但让自己家成功脱贫,还带动周边贫困户一起创业。
回乡创业
既陪伴家人又能挣钱养家
罗继福和当地很多村民一样,都有随大流外出务工闯荡的经历。“我16岁就跑到外地打工去了。”罗继福说,自己母亲手脚不方便,干不了重活,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16岁的他放弃读书选择去外地务工。
“浙江、江苏、新疆、甘肃,全国各地我都跑转了。木工、钳工、电工啥都干过,哪里有活就去哪儿。”回忆那段日子,罗继福坦言很辛苦,但为了能让家里的父母压力小点,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
▲罗继福正在给泥鳅喂食
然而祸不单行,2014年罗继福68岁的父亲患上了关节炎,家里彻底没人能干活了。罗继福和老婆商量后,决定让一起打工的老婆先带着小孩回去,帮忙照顾老人,他自己则留在外地打工挣钱。由于一下子少了两个劳动力,罗继福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入不敷出。当年6月,被评为了建卡贫困户。
2017年春节回家团圆的时候,罗继福看到了一条石柱县就业局“欢迎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创业”的宣传标语,他突然感悟自己在外奔波了十几年,仍始终无法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想到自己的父母已是古稀之年,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常年留守在家上学,长期缺少父爱与陪伴。他认真的思考后,决定留在家乡边创业边照顾父母和孩子。
政策扶持
“组合拳”给创业者“雪中送炭”
创业,首先得选好项目。回到家乡后,罗继福立即开始调研。他很快发现,金竹村三合组海拔1000米以上,林木茂盛,土地含水量丰富,虽然适宜种养殖产业发展,却无支柱产业引领群众致富,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外出务工,留下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
“我从小对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电视节目看到了泥鳅的养殖,一下子就很感兴趣。”罗继福查阅了泥鳅养殖的相关资料,发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很适合泥鳅的生长。于是他决定对养殖泥鳅先进行市场考察,并专门到县农委和县就业部门咨询有关养殖泥鳅技术和有关创业扶持等政策。他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样更加坚定了他在家乡创业的信心,罗继辐决定流转当地村民的土地开挖一个泥鳅养殖场。
▲罗继福正在打捞泥鳅
▲罗继福和妻子一起打捞泥鳅
除了好的项目,资金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罗继福说,在他创业资金最困难的时侯,县农委雪中送炭提供了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随后,他又从就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贫困人员创业有“两无创业贴息贷款”支持,便立即向县就业局申请“两无创业贴息贷款15万元”来扩大养殖场规模,“没想到贷款很快就申请了下来,真是赶上了好政策。”
2018年,罗继福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协调下,按照撂荒田每亩600元的价格,共流转当地村民土地6亩多。完成了养殖场地的基本建设后,罗继福用5万元采购泥鳅苗78万尾投入养殖场,并于2018年注册成立了石柱县清河养殖场。
产业脱贫
带动家乡贫困户一起创业致富
经历前期创业难的艰苦后,如今收获的季节正悄然临近。“经过了五个月的生长,今年第一批泥鳅已经成熟,预计可销售产值达4000斤,市场价约20元/斤,预计可收益80000元。”罗继福说,首批泥鳅成熟后很快就打通了销路,让他增加了产业脱贫的信念。
“我自己脱贫了,也希望村里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为了让帮助乡亲们一起脱贫,罗继福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都会优先租用周边贫困户的土地,优先雇请贫困户到养殖场灵活就业。罗继福也因此受到村民们交口称赞。
▲罗继福正在打捞泥鳅
马世长和谭林芳两家都是村上的贫困户,“家里有近2亩撂荒田地,流转给罗继福办养殖场后,每年多多少少有点收入,我一大把年纪了还可以在养殖场所做季节性零工,每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说起流转土地带来的好处,金竹村三合组的其他贫困户深有感触。
“养殖场建立起来了,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可以带动乡亲们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罗继福说,下一步他打算扩大养殖场规模,流转更多的土地,增加投入,通过养殖产业发展带领家乡人民实现脱贫。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文 通讯员 杨泽胜/图 市人社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