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进入大城市之后,由于演出剧目的扩大,在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上也寻求改革与发展,主要向汉剧和京剧借鉴、吸收, 用以丰富自己。在脚色行当方面,由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脚色, 逐渐增加了老生、青衣、净等行当,但还没有形成大戏所应有的规范。在表情身段、武打、唱腔伴奏、布景灯光等方面也向大戏吸收、融化或搬来使用。在唱腔上,借鉴了京、汉皮黄板腔体的 成就,发展自身的板式唱控,伴奏上,使用胡琴等弦管乐器,代替单一的锣鼓并取消了人声帮腔,这种变化,对楚剧音乐的发展, 乃至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楚剧条记述说:1922年以李百川、章炳炎为首组织戏班 赴上海大世界演出一年之久。因上海观众不习惯人声帮腔,促使 黄孝花鼓戏艺人加强了改革意识。1923年在陶古鹅、章炳炎、李 百川、沈云陵等知名演员努力下,聘请汉剧盲琴师严少臣,改人 声帮腔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项改革具有开创性,对打锣腔 系剧种的发展影响深远。,楚剧也由于音乐上的创新,而从打锣腔系剧种中脱颖而出,在湖北城乡宜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开创了 一个新局面。 为一戏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