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重庆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后简称“行动计划”)。
据了解,行动计划着眼指导今后三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行动计划提到,到2020年,全市初步构建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彰显浑然天成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人文之美取得积极成效的总体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整合形成了“四个坚持”工程体系,共包括28项工程,每项工程均明确了指挥长(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由牵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和牵头单位。
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比如在重点工程里,实施主体功能定位工程中的“形成以‘三带四屏’为骨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空间体系”,实施长江两岸绿化提升工程中的“开展长江两岸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重庆“生态岛”建设工程中的“加强广阳岛、桃花岛、九龙半岛、钓鱼嘴等主城区范围内两江上下游江心岛与半岛的保护”,实施智能化驱动工程中的“建设科技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重庆、智慧重庆”,实施生态文化培育工程中的“突出重庆特色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
按照行动计划的目标,到2020年,重庆市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由于ⅲ类)比例稳定达到95.2%以上,全市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土壤环境保持稳定,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信息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多方联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形成。
28项工程具体内容
一、坚持生态优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1.实施主体功能定位工程。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确定各区域、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年)》,建立全市统一的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严厉查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
2.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制定实施《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开展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网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完善评估考核和补偿制度。
3.实施产业准入控制工程。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完成全市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和各区县“三线一单”编制工作,从严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
4.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坚持“建、治、改、管”并举,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实施《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
5.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出台《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整,开展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成一批山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等。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示范区建设,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工作。
6.实施长江两岸绿化提升工程。开展长江两岸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提升长江沿线的森林覆盖率和林相品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地票制度,开展生态类地票试点工作。
7.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把城市里的山头、坡面、空地都绿化、美化,依托山城特色,构建“一步一景、人移景换”的城市立体绿化系统。
8.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开展山体修复、水体治理、土壤整治,着力推进“四山”地区综合整治,强化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10个区县岩溶石漠化工程治理。深化三峡后续项目库编制工作,策划申报一批优质项目。
9.实施重庆“生态岛”建设工程。加强广阳岛、桃花岛、九龙半岛、钓鱼嘴等主城区范围内两江上下游江心岛与半岛的保护,突出生态功能。强化钓鱼嘴片区的生态功能,调整中坝岛、桃花岛的规划用途,加强主城以外长江、嘉陵江的岛屿和半岛的生态保护和空间管控。
10.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保护工程。规范岸线利用,扎实开展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搬迁工作。强化“两江四岸”公共空间,严格滨江建筑后退控制,高标准打造“两江四岸”滨水空间。实现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1公里范围内有污染的企业,以及未入合规园区的化工企业、危化企业、重点风险源全部“清零”;主城“两江四岸”108公里岸线内所有危化品码头、砂石码头全部退出或搬迁,范围以外不再新增。
11.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立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施生态气象保障项目,提升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强化受地质灾害威胁区综合治理,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大群众搬迁避让力度。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切实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和相关成本。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2.实施绿色生产工程。加强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环境管理,依法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
3.实施低碳循环再生工程。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试点示范,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强力推进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在主城各区积极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
4.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地总量控制,倒逼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提升,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5.实施创新分享经济工程。积极争取使我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引导社会资本和财政资金共同加大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基本形成创新型经济结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环保修复的专业化企业、一批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品牌,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6.实施智能化驱动工程。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公共产品、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7.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工程。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配合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8.实施绿色金融工程。开展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加大支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和绿色产业基金的发展力度,建立绿色金融统计、绿色金融信息数据库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9.实施生态经济工程。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中医药产业。深入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工程,培育形成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推进经济林、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积极实施一批特色效益林业工程。
三、坚持共建共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1.实施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培训体系。严格落实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生态环保主体责任。组织绿色系列创建、环保典型人物推选、环保公众开放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十进”活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引导居民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乡镇、村社创建工作。
2.实施公共节能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不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倡导绿色出行,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大力推动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节能。
3.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厕所革命。开展村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4.实施生态文化培育工程。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生态景区。
5.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年工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年活动,一年一个主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实施源头严防工程。探索利用改革的办法完善水、气、土壤污染防治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手段。深化环评审批制度和排污许可制改革,推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跨界河流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我市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机制。
2.实施过程严管工程。完成重庆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改革,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垃圾强制分类等制度,在全市河库全面推行河长制。
3.实施后果严惩工程。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刑责治污力度。完善环境监察制度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完善资金分配政策。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按照“年度评价、五年考核”的方式对各区县党委、政府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年度评价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