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重庆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战略比较与观察

2022/1/24 16:10:23发布137次查看
大国竞争,重在大城。日本东京、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世界发达国家,顶尖城市享誉国际,不止是一国之政治、经济、文化枢纽,更是全球科创技术、人才资本、流行文化的汇集地与策源地。
大城之利,在于资源集聚,人口充足,人流、物流、资金量、信息流、商流皆汇于此,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更完善开放,高效有序,此间酝酿后,更能激发裂变创新,繁荣城市生态,最终带动周边,辐射一域,影响全球。
观中国改革开放,从沿海始,朔江而上,由东向西,从南到北,承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先后崛起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更成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之名。
究其崛起路径,虽各有所异。但殊途同归,不离集聚开放之功。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就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消费国、第一大工业国,除了人口红利、劳动土地成本低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功不可没。
沿海崛起,引领风骚。斗转星移,日新月异。当下中国,面临新一轮变革:
一是大城市病,大城有利有弊,当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供给跟不上人口涌入的速度,拥挤、污染等问题难以避免,需梳理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9个城市进入top50,其中前十仅两城,分别是香港和深圳。以占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体量,中国未来需要打造更多“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大都市,让更多人能在其它城市也能共享发展的机遇,才能在加强治理的同时真正缓解大城市病。
二是高铁普及,高铁城市经济圈内,空间距离缩短,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加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其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衍生枢纽经济,重塑城市竞争格局。
更在的意义在于,这也导致以高铁网络为基础的“陆权”加快复兴。以往中国发达繁荣的城市大多在沿海,也是资源要素的主要聚集地。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加上高铁的“助攻”,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城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三是人口红利渐失,成本不再低廉,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的成本已经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3倍,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
但另一方面,中国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仍难以被取代。当发展成熟的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增速变缓,广袤的内陆腹地凭借其完善的产业体系,便利的交通物流,发达的科教文化,以及联通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位置,必将成为下一个决定中国未来的新经济势力,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待挖掘。
趋势之下,凸显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城市竞争的加剧。那么,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联结点的重庆,又将如何赢得未来?
以下梳理重庆与武汉、郑州三地的发展情况,通过战略比较和观察,希望能带来一些思考。
1、城市定位 交通格局
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如何?先来看城市定位,据此前出台的相关文件,三地分别如下: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其中,重庆是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和郑州是地区性中心城市,空间尺度上低了一级。这不让人意外,毕竟重庆是直辖市,武汉、郑州是省会城市。
早在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中央对重庆的重视由此可见。
不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使国家中心城市布局趋向协调均衡。虽然看上去在政策青睐上差不多,但还是有细微差别。
《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武汉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为支撑,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郑州,《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对其定位仍然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
可以发现,武汉的定位更突出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曾对媒体说:中央层面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就是“国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关键看如何建设。
当然,武汉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身份会带来额外支持,重庆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也能得到额外推动。另外,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也会获得更多支持。
在交通枢纽定位上,武汉和郑州都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重庆是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不过,《“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全国要重点打造四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都-重庆是其中之一。规划还提出建设郑州、武汉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这样来看,三地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都很重要。其中,高铁对三地都意义重大: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重要枢纽,古称“九省通衢”,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是京广高铁、沪汉蓉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地,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郑州曾被称为中国铁路心脏,高铁枢纽地位稳固,还有数条线路在建。目前,“米”字形高铁使郑州能通过高铁直接抵达129个城市,在全国排第6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先行区,目标是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重庆被定位为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日前发布的《重庆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显示,到2030年,重庆将形成衔接18条干线铁路的特大型铁路枢纽,其中包括9条高铁、4条快速铁路和5条普速铁路。这意味着重庆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2、经济发展 投资消费
当然,政策红利固然重要,却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数据显示,武汉、郑州两地人口总量相近,均在千万左右。其中,武汉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郑州总面积为7446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为988.07万。
经济方面,2017年武汉gdp总量为13410.34亿元,增速8%,占全省gdp总量的的36.7%。郑州gdp也逼近万亿,2017年达到9130.17亿元,增速8.2%,占全省gdp总量的20.29%。
无疑,武汉在湖北乃至在中部,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都是一城独大。但是其对周边的辐射力却有限。武汉的短板是“一城独大”和“大而不强”。这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补的短板。
郑州的短板则在于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对比重庆,2017年重庆gdp总量为19500.27亿元,增速9.3%,比武汉多了6000亿,是郑州gdp的2倍多。不过,这是建立在重庆常住人口(2017年为3075.16万人)是武汉、郑州3倍的基础上,重庆胜在总量和增速。
另外,三地还在国企和民营经济上有不同侧重。重庆、武汉作为全国工业基地,分别拥有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国企巨头,民营经济占比约5成左右,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郑州则是中部民营经济重镇,占比超过gdp七成。
为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2017年武汉提出“新民营经济”,鼓励大学生、高知人群依靠创新和科技力量进行创业。结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使民营企业成为高校科研技术转化的巨大市场,成果显著。
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三地以工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见长,这些都是颇为依赖投资和政策扶持的领域。2017年武汉、郑州固定资产投资均超7000亿元,其中武汉略微领先,达到7817.21亿元,增速为11%;郑州7573.44亿元,增速为8.2%;重庆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40.57亿元,增速为9.5%。
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谁最敢花钱呢?2017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3亿元,同比增长10.4%。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22亿元,增速为10.7%;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7.67亿元,同比增长11.0%。比较三地人口体量,重庆需要进一步升级消费,释放内需潜力。
3、科教实力 产业结构
决定一个城市未来的,除了政策红利,交通区位外,最终还是要看产业结构和科教实力。产业结构决定经济潜力,科教实力则决定产业未来。
从科教实力看,重庆、郑州高校资源薄弱,武汉实力雄厚。研发投入上,2016年武汉投入370亿元,重庆为300亿元,郑州仅为142亿元。
具体来看,重庆科研创新实力薄弱,25所本科院校,其中2所211。高端平台如国家级研究院、重点高校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
为打造西部创新中心,重庆出台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自去年年底以来,已有一批知名院校与重庆签订了合作协议,多个项目落地。
郑州同样科教资源短缺,仅有一座211高校。为此,去年年底,郑州出台意见,将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7个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含国内外优质应用型技术大学),10个左右高校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
武汉则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球城市之冠,拥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逾百万人。
为留住百万大学生,武汉更是接连“放大招”,先后出台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八折租房购房、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政策,以最大诚意留下人才。
2017年以来,武汉开启“校友经济”新征程,诚邀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开创“校友经济”新模式。数据统计,2017年大学生留武汉创业就业创历史新高,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武汉,新增落户大学生14.2万人,是2016年的7倍多。
去年武汉市招商引资签约金额达2.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校友项目签约金额达1.3万亿元,贡献了全年招商引资签约总金额的一半力量。
从产业结构看,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重庆第一产业占比较大,达到6.9%,武汉、郑州分别为3%和1.7%;第二产业,郑州占比高,为46.5%,重庆、武汉分别为44.1%和43.7%;第三产业,武汉领先,占比为53.3%,重庆、郑州分别为49%和51.7%。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在重庆、武汉、郑州三地的经济结构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方面有同样的竞争布局,具体来看如下:
武汉
作为曾经以重工业引领的中部城市,2011年是武汉工业关键一年。当年武汉制定了工业倍增计划,通过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和园区战略布局,开启了千亿产业快速崛起之路。
从2010年至2015年间,武汉保持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
其中,从2010年起,汽车产业超越钢铁,首次成为千亿产业后,如今已连续7年蝉联武汉千亿产业第一。而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再为武汉千亿产业形成注入强大力量。2017年,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17%以上。
目前,武汉正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了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并以此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此外,武汉在互联网领域也不甘示弱,一批互联网企业密集进驻武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汉已汇聚了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摩拜、ofo、小红书、360等20多家知名企业“第二总部”。光谷已集聚互联网企业1800余家。
郑州
郑州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和科技园区网络。
电子信息产业是郑州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已突破6000家,2017年销售产值达360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22.5%。
此外,郑州也是亚洲汽车生产的一个重要城市,有宇通客车、少林客车、郑州日产和海马汽车等。
在郑州航空港区,富士康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拥有25万员工的的工厂,全球80%的苹果手机在这里诞生。
作为全国唯一以航空港经济为引领的实验区,2017年,区内的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3374.5亿元;中欧班列(郑州)实现了每周八去八回;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均领跑全国。
据统计,2017年郑州全市完成手机出货量2.95...
重庆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