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云特区”是中国唯一特批的“特别管理区”,高墙内数据中心与国内互联网物理隔离,不经防火长城,通过专用光缆直接连接国际互联网。
外商在这个“云特区”开展离岸数据业务,可以不经过国家关口局的数据检查,可以获得电信和数据营业执照,甚至可以对电信业务100%控股。
想象一下,如果有这样一个网络,没有绿坝,也没有防火长城,只要你愿意,几乎可以浏览任何一个想打开的网页,会是什么样子?
在重庆,将有这样一个网络,纵横近10平方公里,它不与国内互联网相连,不经防火长城(gfw),通过专用光缆,从上海或者青岛,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在这个特别的区域内,闲人一律免进。只有通过最严格的安检措施,工作人员才可以进入。它的外围,是由绿色植物和铁栅栏组成的厚厚围墙。围墙之上,是密集的监控摄像头。要接近这片区域,大体和闯入美国白宫的难度差不多。
围墙之内,是花园般的办公区,马路宽阔,绿草如茵,那些自由连接世界的上百万台服务器隐藏在一栋栋低矮的建筑物内,不分昼夜地运转。来自全球的海量数据在这里完成交换、处理、发送的全过程。
这个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区域,有一个颇为拗口的名字——国际离岸云计算特别管理区。凭借这成片、大规模的电子硬件集群,重庆,这个偏居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将在全球信息产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重庆造”惠普笔记本电脑将随着这架波音747货机飞往欧洲。5年后,重庆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发展云计算,意味着向产业链的上游再进了一步。
给部委出难题
由于互联网监管制度等原因,中国内地在全球数据处理外包业务上的份额为零。
重庆进军“云计算”的想法,大约起于期而至2010年10月。
据重庆两江新区的一位领导透露,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重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彼时,“云计算”的概念正热。这项技术的出现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它向人们展开了一幅美丽的图卷:在云时代,人们不再担心本地硬盘的容量大小和是否损坏,本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也不再成为计算机应用的瓶颈。过去装在电脑机箱里的各个单独部件——存储信息的硬盘、处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应用程序——现在已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集成,供每一个人分享。通过云,可以实现运算资源的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用付费。就如同以前家家户户自己打井,现在有了自来水公司,在家开水龙头就可取水,而且,无限供应。
正因为其巨大的商业前景,云计算已被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国家战略中。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确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试点(重庆不在此列)。随后,这几个城市都纷纷推出了各自宏大的“云规划”。
据重庆经信委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经信委也提出发展云计算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想法迅速引起了重庆市领导的重视。
然而,重庆的设想上报国家部委后,迎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决。
重庆提出的想法是:打造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在岸的,也包括离岸的。
前者不是问题,但是后者,在中国却几乎是空白——目前,欧美地区数据处理外包业务,40%在日本,60%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中国内地份额为零。
这一方面与中国市场的发展滞后相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中国有着颇为严格的互联网监管制度。
按照相关规定,国外大型企业在中国开展电信和数据服务,必须经过国家关口局(也叫接口局,是负责与其他网络或者运营商的互联互通的端口)的信息检查,同时,中国的电信业务也不允许外资控股,这在客观上让一些外资企业“望而却步”。
重庆要想设立这样一个云计算特区,等于是给国家部委出了一个大难题。
但是,这个市场却巨大无比。进入21世纪后,全球资源争夺的焦点已经从石油、高科技产品和金融资金,延伸到数据资源的竞争。重庆市长黄奇帆曾公开表示,今后10年,全球数据处理量至少增加10倍以上,这意味着,欧美外包到亚洲的服务器,可能从过去的一百多万台发展到一千多万台,“这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如果在新的市场格局中,中国内地的份额仍然是零,将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两江新区成立一年来,仅基建一项,平均每天投入一亿多。几乎是两天削平三山头、一周推出一平原。
破局之路
与已经发展成熟的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重庆的两江新区“如果没有一些特殊政策,我们如何赶上,甚至超过别人?”
部委的否定并没有打消重庆的积极性,据两江新区一位参与方案制定的领导透露,为了说服他们,重庆经信委和两江新区的领导数次奔赴北京,解释重庆的构想。方案被否决,便回来重新讨论、修改,然后继续申报。
据这位领导透露,国家部委最担心的,是信息安全问题;而重庆最终打动国家部委的,是两江新区的特殊地位。
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是中国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突破口,2010年5月初才被批准设立。成立之初,中央就赋予了其诸多“先行先试”的权利。
成立一年来,这个新特区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以基建为例,2011年的投入就高达385亿,平均每天投入一亿多。几乎是两天削平三山头、一周推出一平原。
这样的速度,既是为了迎接大项目的落地,也是为了弥补历史的欠账。
在上世纪40年代,重庆也曾贵为“陪都”,但在短暂的繁华之后,重庆便被划入四川,成为其管辖下的一个市,建设速度一直令重庆人抱怨不已。
一直到1997年,为了解决大批三峡移民的问题,重庆得到了直辖的机会。从那时起,这个城市开始了看起来非常迅猛的发展。重庆直辖10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解放后至直辖前48年的7倍。
2007年,在重庆直辖市成立十周年时,它又成为了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三年之后,两江新区获批,重庆再次驶上快车道。
从江北机场出来,一路上都是众多代表着这个城市心态的广告牌:“上海,上海”、“曼哈顿广场”、“国会山”、“到洋人街去”。从重庆最著名的景点——朝天门往后看,渝中半岛上让人窒息的高楼一座连着一座,不停地绵延生长。
这个闷热多雾的山城只有快些,再快些,才能赶上那些已经现代化的一线城市。而这,也成为重庆拿下“云特区”的最重要理由。
上述的这位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已经发展成熟的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重庆的两江新区属于后来者。“如果没有一些特殊政策,我们如何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他反问。
也正是这一反问,让工信部和国家安全部同意了重庆的设想。重庆的这个云计算基地,由此成为中国唯一特批的,高墙内数据中心与国内互联网物理隔离,不经防火长城(gfw),通过专用光缆直接连接国际互联网的“特别管理区”。
据两江新区的一位领导透露,外商在这个区域内开展离岸数据业务,可以不经过国家关口局的数据检查;可以获得电信和数据营业执照,甚至可以对电信业务控股——哪怕是100%。
这片空地将建成中国唯一的“云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