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暨试点示范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长寿区召开。会议明确,到今年底,重庆市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此,要统筹实施“十大重点工程”,集中攻克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十大重点工程涵盖了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是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的具体实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智慧农业
一是要紧扣“十百千”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创建3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100条“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农产品电商服务业,推进“重庆品牌农产品销行动”;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底,所有行政村要实现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要素集聚上再下功夫,以区县为平台,整合资源向产业园倾斜;在主导产业培育上再下功夫,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在建管机制上再下功夫,引入现代化市场经营理念,创新产业建设的管理机制;在带农联农上再下功夫,创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产销合作等经营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围绕“五沿带动、全域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显效。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规划编制等重点任务;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分区分级分类施策;积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疫情防治为契机抓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探索建立受益农户适当付费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深化以“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全面总结推广137个试点村经验;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供销示范社开展“村社”共建;稳慎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下降到15%左右;积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
五是整乡、整村、整片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农田宜机化改造,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探索出一条路子;另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六是大力加快“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推进行政村光纤和4g络普遍覆盖,同步在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启动5g络建设;要强化益农信息社“桥梁+码头”作用;大力培育“互联镇村”,今年建成“互联小镇”30个、“互联村”300个;优化整合“三农”大数据资源,确保“三农”大数据平台年内正式上线运行。
七是统筹抓好“三乡”人才、乡村文化“百乡千村”示范、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今年重点培育高素质农民两万人,回引挂职、创业人才1名以上;启动开展乡村文化“百乡千村”示范,在全市范围选择100个乡镇、1000个村开展试验示范;整体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选好配强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
八是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规划衔接上,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政策衔接上,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调整转化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在工作衔接上,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领导机构、人员队伍上的有机衔接。
九是尽快实现乡村振兴试验示范见效果、树形象、出经验。深入推进“6 5”区县试验示范。11个区县要更多从体制机制构建、方式方法创新、发展路径探索上系统推进,形成有示范价值的经验做法;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亮牌”制度,连续两次被亮“红牌”的试验示范区县、镇村,取消专项投入、撤销示范资格。
十是精心谋划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之间连绵带为重点,建设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示范区;重点协同建设现代畜牧业、鲜食加工、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旅游等九大产业集群;共同建设西部“一带一路”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八大重点工程平台。